自传统法律服务与“互联网+”概念相融合以来,国内开始涉足“互联网+法律”这一领域的平台层出不穷,从模式上来划分,大概分为三类:
1.以宣传和展示律师的个人信息、基本介绍为主的法律流量类平台:
用户根据个人需要,通过地域、办案类型来筛选查找律师,获取联系方式后转入线下沟通。这种模式虽然能给律师带来一定的曝光度,然而信息安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,想要免费咨询的人数大有人在,展示不当,可能变成一种“骚扰”。
2.以提供案例搜索、电子合同功能为主的法律工具类平台:
前者为律师提供案例储备,后者为合同双方当事人提供线上电子合同的签署和合同保管。这种平台离不开付费或免费咨询服务,对于律师来说,碎片化时间无法充分利用,律师方与用户方没有专业的沟通媒介,导致双方之间沟通阻碍重重。
3.以提供垂直服务、竞标模式为主的法律服务交易类平台:
这类平台以标准化法律产品、创新律师竞标模式、第三方平台支付监督来促进业务的改变。对办案经验丰富的律师来说,标准化法律产品对个人的专业化要求和知识储备有相当的难度,盲目竞价容易导致服务质量下降,用户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律师。
目前的“互联网+法律”市场依然没有跳出C端、企业法律服务的局限。C端法律服务存在交流沟通难、证据搜集难、诉讼程序耗时耗力等问题,导致办案效率低下,更多的由于证据不足、价格协商无果等因素,案件才开始就以失败告终;而企业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可以说更加残酷,法律平台始终无法切身解决律师的案源痛点,更没有改善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面貌。
与此同时,银行和金融机构却面临着批量逾期的借贷案件束手无策!究其原因,还是由于这些案件标的大小不一、遍布全国各地,当前国内没有一家法律服务平台对准这些金融机构,更没有一家平台有实力承接金融机构庞大的业务数量。
直到案多多平台的出现!
企满赢获客平台的出现弥补了“互联网+法律”市场的空白,平台海量、真实存在的案源正是来自银行、P2P平台等金融机构。
(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)